海大要闻(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大要闻(门户)

海大要闻(门户)

云交流大纲编制,促落实理念先行——大连海洋大学在线教学进行时(八)

时间:2020-05-12

    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新形态的教与学离不开大纲、教材、课标,这是教学必备三法宝。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化专业核心能力,集中展现教师课程观念、教学目标、实施手段。借助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大海大教师们深入学习大纲标准,准确领会课标精神,全面把握课改要求,契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努力落实落细落深,初步形成了有理念能实行的教学经验。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微生物》/张付云:研讨式教学,强化学科基础
    课程教学突出思政育人。如在绪论部分,结合食品微生物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比如违规操作导致沙门氏菌污染食物的中毒事件)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悠久的微生物利用史和我国在抗击微生物引起的突发事件中治理效能和突出的制度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部分,结合微生物变异的危害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可能危险性教育学生遵守微生物实验道德规范。
    课程目标支撑核心能力。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所支撑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大纲定为4个课程目标,进而将课程目标落实在具体章节进行实现。工程知识能力对应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技能,通过所有教学章节内容实现。问题分析能力对应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学会分析食品领域中微生物相关的问题,通过第1,4-11章教学内容实现。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对应课程目标[3], 具备设计方案解决食品生产中微生物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第1,5-11章教学内容实现。研究能力对应课程目标[4],掌握开展微生物学领域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进行实验设计、获取数据并加以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通过第1,7-11章教学内容实现。
    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中心。项目研究性作业(设计培养工艺及撰写研究进展的论文等),锻炼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设计方案解决食品生产中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提出环境和食品污染的问题,同学分组设计微生物污染治理方案,集中讨论各组方案的合理性及存在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设计方案解决食品生产中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评价实现课程目标。通过设置多种考核方式共同实现课程目标;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现课程目标[1];探究性作业报告主要考核研究能力,实现课程目标[3] [4];课堂演讲主要考核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课程目标[1];课堂讨论主要考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课程目标[2];预习报告主要考核知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整合问题能力,实现课程目标[1] [2]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工钢结构》/张俊生:学而善用,润物无声
    突出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关系。在课程的目标上,把学生的培养准确地定位在了解工程实际情况(目标1—知道钢结构应用的关键问题)、具有系统化专业知识体系(目标2~5—掌握钢结构关键问题的理论解答)、并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目标6—知道钢结构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迁移和重构)的一线知识型技术人才(非操作型技能人才)。这一课程目标中,突出强调工程实践的主导性,避免把理论完全抽象化;知识体系的连通性,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化;理论运用的迁移性,避免孤立地、机械地套用理论知识。这三点通过教学设计中“实际工程贯穿始终”的教学思路得以实现,最终达到“学而善用”的目标。
    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衔接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而善用”为教学初衷,在实际工程的引领下,强调理论的通用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大纲的教学设计中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体系化课程中各知识点的构架,让学生看到的不是多少个知识点,而是重点突出、系统化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避免知识的碎片化。课程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综合训练。钢结构的基本问题是两种构件(梁、柱)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因此,结合实际工程中钢结构的构造特点,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出合理的梁、柱,保证它们不断裂(强度要求)、不失稳(稳定性要求),并有效地连接起来(焊接或螺栓连接)是一切钢结构设计的根本,因此根据项目分解的原理,不失知识系统性地提出了“实例分析比较焊接和螺栓连接的差异”(项目1)、“实腹钢梁设计草案”(项目2)和“实腹钢柱设计草案”(项目3)等综合训练项目。这些联系工程实际的项目对学生分项消化知识体系大有裨益。最后,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普通桁架式钢引桥的设计草案”(综训项目4),达到综合运用、消化钢结构整个知识体系的目的,形成稳固、贯通的整个知识框架,并在知识体系内学会知识迁移、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成果,达到培养学生工程项目协作能力的目的。
   融合工程能力与工程师培养的思政教育。实际工程既是专业知识范本,又是工程师精神的载体。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深度融合思政教育,课程目标1(了解钢结构在当前国家基础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重点体现了该项教学目的。同时,通过《大纲》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对实际工程的突出要求,把重大工程项目反复呈现在课堂之上,培养 “学而善用”的知识能力的同时,在思想上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内心融入到这个伟大时代,与时代工程同步,与国家的伟大建设同步,切身感受党领导人民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工程奇迹,实现在“厉害了,我的国”之中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法学/《国际经济法》/朱晓丹:多元教学突出核心能力
    多元方式融合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税法为知识主体,培养学生具备提供涉外经济领域法律服务的能力。该门课程确定的思政教学目标是“两关两立”,即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关注中国问题,关心中国方案,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国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法治理念。”具体通过各章节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多种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主要环节贯彻落实“两关两立”思政教育目标。
    实验教学提升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了模拟法庭实训和讨论法两种教学方法作为实验学时的主要教学方式,这两种方法比讲授法更能锻炼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就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核心能力。从模拟法庭和讨论课内容的选择上,课程选取国内外真实的司法判例作为样本,且内容覆盖国际贸易法(第2、5章)、国际投资法(第8章)、国际税法(第10章)三个核心部分;从模拟法庭和讨论课的学生参与度上,设置的模拟角色(例如原告、被告、当事人代理人、法官等)和讨论角色(一般按照案件的各利害相关方设置)能够满足全体学生参与(可多组重复)。
    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在考核方式上,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且形成性评价占比提升至期末总成绩的40%。形成性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实验学时设置,以鼓励学生对模拟法庭实训和讨论课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设置4次综合训练项目,分别对应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法、第五章国际货物贸易法、第八章国际投资法、第十章国际税法。这样的分布,既保证综合训练覆盖教学重点,又与国际经济法的司法实践相匹配。形成性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角色参与次数、相应任务的个人完成质量、团队合作度等能够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要素综合判定。
    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新版课程教学大纲在编写过程中更加突出课程思政和OBE两大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要求每门课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将毕业要求逐条落实到专业课程中,明确教学内容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度;通过分解专业核心能力,创新设置综合训练项目,优化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创新设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建立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相匹配的考核方式。作为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新版教学大纲对落实蓝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

教务处 供稿

返回原图
/